迁徙分布
辛有的后代,世袭晋国太史之职,至春秋时,有史官董狐。晋灵公时,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,未出境,其族人穿杀灵公。董狐认为责在赵盾,因此在史册上写道:"赵盾弑其君。"由于他不畏权贵,秉笔直书,旧时被誉为"良史"。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,都高奴(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),子孙遂居陇西(今属甘肃)。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人(今河北枣强东),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,裔孙徙河东(今属山西)。西汉武帝时功臣有董金吾,原为匈奴人;东汉公孙述时,牂柯(今属贵州)大姓有董氏。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、高青,广东广州,四川资阳、德阳,浙江余姚,湖北襄阳、枝江,福建福州,河南禹州、伊川、南阳、开封、杞县、信阳、灵宝等地。至隋唐时期,除上述地区外,今安徽、湖南、江苏、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,都有董姓的居住地。唐末,固始(今属河南)董氏又有随王潮、王审知入闽者。明代以前,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。
董是台湾的第七十六大姓,是于清康熙年间,从大陆逐渐迁去的。他们主要分布在彰化、台南、嘉义,以及台北、新竹、南投、澎湖等地。在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,有弁屯董、朱、柯、越、黄五姓,移住今屏东县恒春镇;乾隆初年(公元1736年),有董显谟筑大肚下堡玉田圳,引水开垦九弱黎庄等等。此后,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。
堂号
"直笔堂"、"良史堂":春秋时候,董狐是晋国的史官,他写史求实存真,不怕权势。晋灵公被弑,董狐在史书上写道:"赵盾弑其君。"孔子夸奖他是"良史"。
董氏还有"豢龙"、"陇西"堂号。
董仲舒:西汉哲学家,今文经学大师。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,他对以"天人三策",提出"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"的建议,为汉武帝采纳,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。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,杂以阴阳五行说,把神权、君权、父权、夫权贯串在一起,形成封建神学体系。提出"天人感应"说和"三纲五常"说。
董 狐:被当时的孔子誉为"良史"的史官,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。
董 贤:西汉大司马。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,官至大司马,操纵朝政,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。
董小婉:著名才女,为秦淮河"八大名妓"之一。容貌俏丽,善书画,通诗史,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。
董邦达:著名画家,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。
董 源:五代南唐画家。用披麻皴法画山水,平淡天真,后又巨然承其风格,并称"董巨",为五代,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董解元:金朝时戏曲家。他根据唐人元稹的《莺莺传》创作了《西厢记诸宫调》,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《西厢记》准备了条件。